公司新闻
半岛游戏光威复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半岛游戏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1、行业背景
碳纤维是一种集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于一身、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并拥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基础性新材料。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低比重的性能特点使碳纤维以及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增强、减重效果,耐腐蚀、耐高温、低膨胀系数、导电等良好的性能特点使其可以在诸如高压、高温、高湿、高寒、高腐蚀性等恶劣工况环境中代替金属材料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效果,碳纤维因此成为国防工业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是各类高端装备与工业应用重要的材料选择,在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氢能光伏、建筑工程、轨道交通、体育休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成为发展国防装备与国民经济日益重要的战略物资。
碳纤维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工艺技术复杂,产业发展涉及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行业技术壁垒高,各应用领域工作环境的差异对产品要求不同,尤其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对产品性能及质量稳定性有非常苛刻的要求;碳纤维下游应用技术的开发难度较高,作为复合材料基体和增强体的树脂和碳纤维需要有系统的数据库做支撑,复合材料设计、成型、制造工艺和装备能力需要匹配衔接,应用开发需要较长的研发过程,加之研发投入高、生产成本高,导致碳纤维应用范围长期受到局限,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材料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加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要求聚焦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围绕保障大飞机等重点领域供应链稳定,加快在高性能纤维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 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将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列为关键战略材料。这些长期统筹规划的出台,明确了碳纤维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发展方针,为碳纤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驱动力。特别是习在联合国大会上已经提出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在这一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绿色能源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作为轻质、高强的碳纤维材料具有出色的轻量化、减排、环保功能,是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重要的材料选项之一,在绿色能源发展如风电领域的叶片制造、太阳能领域硅片生产的热场材料、氢能领域的储运装备等应用领域有着明显的技术性能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立足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充分发挥“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五强”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绿色环保、新兴服务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努力构建形成“5+N”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动碳纤维T700级、T800级的产业化,积极开展碳纤维T1000级、T1100级、M60J级、M65J级、M40X级的技术攻关,将威海、济宁、德州、泰安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威海市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因此,国产碳纤维行业正在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我国自进入新世纪重新启动碳纤维国产化进程以来,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碳纤维企业在高端装备应用的牵引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涉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突破,在解决碳纤维产业化卡脖子问题的同时,保障了高端装备发展的急需,随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国产碳纤维逐步形成了涵盖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四个系列的碳纤维产品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了系列化的碳纤维工业产品体系,而随着低成本和高效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碳纤维品种的丰富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碳纤维生产成本及应用门槛不断下降,推动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碳纤维应用从早期的航空、体育休闲领域逐步扩大到航天、风力发电、压力容器、碳碳复材、低空飞行器、船舶、汽车、建筑工程、轨道交通、输电电缆等一般工业领域。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国产碳纤维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个别产品到全系列化发展、从不能用到基本能用再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国产碳纤维行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历史新时代。根据《2023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注),2023 年我国碳纤维的运行产能为140,830 吨,对比2022 年增长了25.7%,在全球占比达到47.7%,位居全球第一,国产碳纤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76.7%的历史新高,这充分体现了国产碳纤维的巨大进步和我国制造大国的能力,但是2023 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量为115,000 吨,对比2022年下降了14.8%,在持续多年稳定增长之后首次出现需求负增长,我国的碳纤维市场2023年需求量为69,075 吨,对比2022 年也下降了7.2%,全球碳纤维行业最近三年的发展跌宕起伏,从前两年的供不应求很快进入到去年的内卷状态。
碳纤维行业需求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渗透和拓展已经多年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偶然因素导致的全行业涨价严重打乱了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抑制了下游应用的积极性,成为2023年需求下滑的主要原因,而涨价同时引发的供给端盲目扩张随着产能释放也很快导致供求失衡、行业内卷。碳纤维行业有其固有的产业特点,随着行业回归市场、回归理性,我们相信行业需求的下滑是短暂的,行业会依靠自身产业发展规律得到恢复,未来碳纤维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公司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也是我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成功实践者,由于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并实施了碳纤维的产业化,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碳纤维的垄断地位以及技术、装备的封锁,改变了全球碳纤维产业格局,确保了我国国防装备发展对关键材料碳纤维的急需,带动我国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公司在我国航空航天等国防装备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地位。随着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公司积极开发民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业务不断向下游延伸,积极培育碳纤维应用市场,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与民用业务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公司以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业务涵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系列化的树脂体系、各种预浸料、复合材料构制件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装备设计制造、检测(CNAS/DIlAC认证国家和国防实验室)等上下游,依托在碳纤维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复合材料业务的系统方案提供商。
碳纤维板块坚持高强、高模、低成本的“两高一低”碳纤维业务发展战略,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家所需,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等产品。
以环氧树脂、双马树脂、氰酸酯树脂、酚醛树脂体系的高性能树脂为基体,以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石英纤维等纤维为增强体,形成分别具有耐高温、高韧性、阻燃性、透波性、耐磨性、低收缩性等不同性能、不同纤维单位面积质量、不同树脂含量的单向或织物预浸料及分切窄带、预浸丝,为客户提供具有不同品质和性能要求的预浸料产品,满足航空、航天、兵器、电子通讯、轨道交通、海洋船舶、风力发电、体育休闲等不同应用领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业务主要是采用拉挤工艺进行设计、开发和高效生产各种树脂基工业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标准型材等产品,以满足下游各种工业应用领域对结构材料增强、减重的轻量化需要,目前主要产品有风电碳梁、建筑补强板等半岛游戏。
借助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装备与工业应用领域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机,以募投项目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研发、设计及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内科研院所、各主机厂所合作,充分利用公司产业协同资源和各项资质条件以及全产业链布局的竞争优势,向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领域延伸,跟踪和开发先进复材制造技术和高端构件,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装备与工业应用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培育和开拓市场,为公司向高端复合材料领域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多年积累的装备国产化技术和经验为基础,致力于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全产业链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系统的装备解决方案。公司拥有德玛吉五轴加工中心、四轴卧加、车铣复合机等百余台套高精度机械加工装备。公司现有八大系列化产品,包括碳纤维装备、预浸料装备、缠绕装备、铺丝铺带装备、模压装备、地面保障装备和工装模具等。其中预浸料设备类产品包括热塑性、热固性和湿法预浸料设备;缠绕设备类产品包括缠绕装备类产品包括大型航空航天缠绕装备、气瓶缠绕装备和热塑性缠绕装备;地面保障装备类产品包括各类型复合材料包装箱、转台和挂架;工装模具类产品包括飞机装配型驾、筒体组合工装和壁板成型工装。
依托公司全产业链的资源协同优势,专注于航天航空复合材料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航天火箭、导弹发动机壳体的研发和自动化批量生产基地。同时还具备针对于各领域各类型的结构性及功能性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及批量生产线建设研发能力。研发团队重点技术突出、设计手段先进、试验设施齐备、学科齐全,设有强度设计专业、结构设计专业、工艺技术专业、材料设计专业、工装模具设计专业、生产线建设专业,覆盖复材制件研制及生产全过程。具备开展多领域复材制件的研制和进行多学科攻关的技术和生产实力。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要变化,也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其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形。
公司拥有深厚的产业发展背景和多年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加工制造经验,深厚的技术积淀成为公司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近二十年来,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引擎,致力于碳纤维的国产化和碳纤维产品的系列化,成功研发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系列,生产工艺涵盖湿喷湿纺、干喷湿纺的碳纤维产品体系并形成产业化,成为国内碳纤维产品品种最全、系列化最完整的碳纤维企业,形成并积累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造技术等,产品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通讯、清洁能源、工业制造、体育休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公司作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主持制定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2011年发布 )以及《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2013年发布)两项国家标准。公司拥有“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公司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包括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内的众多高科技研发项目,公司也据此获得多项专利技术和荣誉奖项,多层次的研发平台优势助力公司快速发展。
国产碳纤维发展以装备应用为牵引,在国外严格封锁、国防急需的历史背景下,公司凭借“结果最优”的评比结果担负起碳纤维国产化的历史责任,在各方应用单位和相关机构的牵引、鼓励下,历经十余年的研发、验证和产业化历程,打破国外垄断,有力的保障了国防装备发展所需,成为碳纤维国产化的实践者和先行者,与各应用单位形成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和先入优势,在装备复材化不断渗透、装备复材率不断提升、装备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大背景下,为公司持续创新研发的新产品带来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使公司逐步形成了覆盖领域广泛、覆盖终端完整、装备业务稳定成长的市场优势,也为公司碳纤维民品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公司产品在国产大飞机、商业航天、船舶以及包括氢能、碳碳复材在内的清洁能源等高端工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了高端装备与民用业务的协同健康发展。
成功研发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系列,产品牌号涵盖T300级/T700级/T800级/T1000级、M40J级/M55J级,生产工艺涵盖湿喷湿纺、干喷湿纺的碳纤维产品体系并形成产业化,成为国内碳纤维产品品种最全、系列化最完整的碳纤维企业,公司拥有近二十年的碳纤维生产历程和生产线长期连续开车经验,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能力,成为公司产品品质的有力保证,尤其是高端应用场景下单品十余年验证积累及批量供应的历程,形成了碳纤维产业链成套生产线装备制造技术和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工艺与装备的互补以及多年持续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实现了产品、装备、工艺技术可调可控,保证了生产工艺的成熟稳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稳定性持续提升。
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支撑公司为各种复材业务需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公司是一家覆盖碳纤维全产业链的生产企业。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公司快速开展系统研究并及时获取评价及反馈信息,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新产品的应用开发、工艺的成熟稳定以及产品质量的跟踪反馈、装备保障等方面形成综合技术能力,为各种复合材料相关业务需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系统的装备设计、机械加工和制造能力,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非标设备设计队伍,有五轴及大型数控加工中心等精密加工装备,有压力容器、管道设计制造资质。多年来面对“技术、装备”严格封锁的情况下,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中带动公司装备国产化能力不断提高,拥有了碳纤维生产线及关键设备、预浸料生产线以及复合材料成型装备等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为公司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一系列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全产业链战略布局提供了装备技术的自主保障,真正实现了碳纤维产业核心技术和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
稳定的技术团队是核心技术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的关键。公司拥有一支技术扎实、经验丰富、家国情怀浓厚、稳定的技术团队,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充实新鲜血液,多年来,相继突破了一系列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以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等关键技术,稳定的技术团队确保公司的技术投入和技术积累形成有效的技术资源和成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技术价值在研发和生产组织中得到有效发挥,成为公司核心技术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专利证书755件,其中发明专利41件,国防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640件,外观设计专利59件。其中,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34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19件,外观设计专利9件。
(三)报告期内,公司策划构建并有效运行体系30余项,公司经营业务围绕国防应用、大飞机半岛游戏、轨道交通、汽车、风力发电、实验室认可等领域需求为中心,采用过程方法规范研发、生产、质量等过程管控环节,努力超越客户对公司产品及服务的期望,打造国际一流高质量发展的企业。
公司作为最早开启碳纤维国产化的民营企业,率先成功实现了碳纤维及碳纤维预浸料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实现了碳纤维核心装备技术完全自主可控。报告期内,公司在主持制定碳纤维和碳纤维预浸料两项产品国家标准基础上,主持制定了高温碳化炉和石墨化炉两项行业标准,主持制定了多轴向纤维经编织物、高模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两项团体标准,公司主持制定的这些标准,为相关产品和核心装备提供了技术标准规范,为系列化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报告期内,国际局势持续动荡不安、宏观经济环境整体承压,碳纤维行业近几年的无序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严重行业内卷,下游应用需求增长放缓进一步导致供需失衡。面对不利的经营环境,公司在董事会坚强领导下,坚持扎根实业、坚守主业,以“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发展理念,深耕主营业务,优化产品策略和市场定位,努力以创新拓展产品应用,以碳纤维为核心强化板块上下游业务协同,缓解客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展现了公司业务的发展韧性和健康可持续性,实现了公司经营业绩的基本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1,769.73万元,同比增长0.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316.86万元,同比下降6.5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171.32万元,同比下降18.6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00%,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拓展纤维板块碳纤维和织物业务主要受航空、航天需求稳定增长影响,实现销售收入16.67亿元,同比增长20.28%;能源新材料板块风电碳梁业务因传统主要客户订单量价齐跌、新开发客户虽开始导入量产但业务规模还有限,实现销售收入4.26亿元,同比减少35.54%;通用新材料板块预浸料业务主要受传统市场渔具和体育休闲领域出口业务下滑、市场需求下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同比减少10.52%;复材科技板块复合材料制部件业务主要受航空复材业务增长影响,实现销售收入0.93亿元,同比增长14.37%;精密机械板块对外装备销售业务主要受收入确认因素影响,实现销售收入0.34亿元,同比下降31.05%;光晟科技板块航天复材业务主要受下游客户项目进程不确定性影响,实现销售收入0.19亿元,同比下降22.10%。
报告期内,航空、航天、新能源是公司三个最大的业务来源,其中航空业务贡献销售收入12.53亿元,占公司业务的49.79%,同比增长20.89%,航天业务贡献销售收入3.47亿元,占公司业务的13.79%,同比增长37.73%,包括风电、氢能、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业务贡献销售收入5.99亿元,占公司业务的23.78%,同比下降21.91%,非航装备和科研业务贡献销售收入1.18亿元,同比下降24.24%,而包括工业制造、体育休闲等其他业务合计贡献销售收入2.00亿元,同比下降33.14%。得益于航空、航天装备应用需求的稳定增长,确保了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定。
2023年,公司碳纤维业务16.67亿元收入中,以传统定型产品为主的T300级别占比51.12%,贡献销售收入8.52亿元,同比微增2.91%,以工业用高性能碳纤维为主的T700级别占比15.57%,贡献销售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16.06%,以新定型航空用碳纤维为主的T800级别占比17.20%,贡献销售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50.61%,以新定型卫星结构应用为主的MJ系列碳纤维占比12.39%,贡献销售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54.45%,前沿新产品贡献销售收入0.62亿元半岛游戏,占比3.72%。综合看,传统定型纤维产品订单稳定、交付及时,依然是公司收入和业绩的重要基石,而作为长期研发、验证成果转化形成的航空用新定型纤维和航天用新定型纤维以及工业用高性能碳纤维随着产品逐步进入批产状态,贡献能力持续增强,确保了公司在新老主导产品转换过渡期的稳定发展,并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的主要增长动力,而前沿新型号碳纤维的成功研制也为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包括了T700S级/T800S级的工业用高性能碳纤维在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贡献收入2.95亿元,微增3.97%,为公司继续深耕各种工业应用市场和拓展新兴应用领域/场景以及包头项目投产后的产能消化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2023年,公司碳纤维业务16.67亿元收入中,航空应用占比67.56%,贡献销售收入11.26亿元,同比增长24.59%,航天应用占比14.38%,贡献销售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26.14%,气瓶应用占比6.77%,贡献销售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9.97%,非航装备与科研业务占比4.68%,贡献销售收入0.78亿元,同比增长33.10%,碳碳复材业务占比3.68%,贡献销售收入0.61亿元,同比增长272%,工业制造和体育休闲领域合计占比2.93%,贡献销售收入0.49亿元,同比下降57.41%。
综合分析公司碳纤维业务,公司基于自身产品的品质优势所采取的“发展高性能产品、瞄准高端应用”的产品策略和市场定位,以及基于创新研发的全系列的碳纤维产品品种,使公司有条件、有能力在各高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相对分散的终端客户也有效缓解公司对单一客户或者单一应用场景的依赖,成为公司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3年,公司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推动公司不断优化战略规划、完善产业布局和实现产品升级,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和业务布局,推进从“纤维、树脂、预浸料到复材制件、装备、检验检测”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取得了系列成果。
作为国内最早突破碳纤维关键技术、实现碳纤维国产化的民营企业,公司业务从早期T300级高强型产品起步,持续通过大额资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逐步形成了高强系列、高强中模系列、高强高模系列等多种规格型号、不同工艺路线、系列化的产品谱系和产业化能力,为国家装备发展和国民经济相关行业产业升级做出了重大贡献,持续的创新成果也使公司有更强的实力不断拓展公司业务发展空间,公司业务也从上游的材料配套向下游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等应用领域拓展,形成健康可持续、具有强大协同效应的产业布局,多年来公司通过培育的新质生产力贡献,经营业绩保持持续稳健增长,公司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着力培育的T700G级、T800H级、M40J级 /M55J级、T700S/T800S级、T1000级等碳纤维产品全面打开市场,助力稳定公司业绩的同时,也将推动公司进入下一个健康发展周期,M40X级、T1100G级等新型号碳纤维的研发、研制取得节点性进展,更增强公司未来发展动力;预浸料业务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多头并进,商飞舱内结构用纤维增强树脂阻燃预浸料应用研究项目在报告期内完成全部测试和验证项目并于期后完成验收,定向开发的有人机、无人机、特种飞行器等高端领域预浸料在报告期内按节点有序推进,结合市场需求成功开发的热塑性预浸料、碳纤维单丝预浸料、3C消费电子预浸料、光伏预浸料为后期市场拓展垫定坚实基础;风电碳梁业务新开发客户及新产品陆续导入量产形成贡献,大大降低碳梁业务原来的单一产品、单一客户的风险,增强了风电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先进复合材料板块能力建设和业务培育取得重要进展,主体单位涉及多个装备领域的试制项目按照节点要求圆满完成研制计划,公司提供材料配套、部件研制、整体装配一条龙服务的TP500无人运输机正式投入量产。创新研发成果在持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公司未来成长,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
包头项目是落实公司“两高一低”碳纤维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公司基于碳纤维民用发展战略不断拓展民品应用空间的必要技术和产品储备,项目实体建设工作自2020年10月启动,期间先后克服了当地特色气候环境、持续三年不利的宏观建设环境以及过程中产品方案和建设方案的必要调整等因素对建设进程的重大影响,截至报告期末,共完成28个单体建筑建设工程,原丝车间、碳化车间、变电站、制氮站、纯水、污水、数字化车间等设备安装工作以及蒸汽等相关基础管网的接入准备,整体建设工作进入收尾阶段,报告期内碳化工序还进行了短期开车试车,试产进展顺利并且产品质量优良,项目建设取得节点性进展,目前已转入投产前的准备阶段,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投产。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建设进程,一方面及时做好生产人员准备,有序开展员工招聘和组织新员工在威海总部进行生产作业培训和企业文化培训,为投产生产和经营管理做好人才储备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市场开发工作,以试产产品开展客户/市场的应用检测和验证,同时还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了两用物项出口许可等。公司将继续坚持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推进包头项目的高质量建设,为未来包头项目顺利投产运行、包头公司健康运营打好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通过稳定的现金分红,积极回报投资者,与投资者共享公司发展成果,让广大投资者有投资回报和获得感。公司每三年一期制定了《未来三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积极实施现金分红。自2017年9月上市至今,公司连续六个年度实施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14.36亿元,本年度公司提出了每10股派发5元的现金分红预案,如获股东大会批准,公司上市以来现金分红总金额达到18.48亿元,占期间累计净利润的42.56%,是公司募集资金净额的195.29%。未来公司将继续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好公司发展、业绩增长与股东回报的动态平衡,落实打造“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股东价值回报机制,不断增强公司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广大投资者的获得感。
报告期内,公司运用股份回购等方式,有效稳定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面对市场大幅波动,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为维护公司全体股东权益,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公司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 2023年12月28日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批准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已经发行的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用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截至2024年3月27日,该回购方案已实施完毕,回购实际使用资金总额16,166万元,回购股份635.2万股,回购有效稳定了市场,提振了投资者信心。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努力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强化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公司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合规信息披露理念,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按照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公司业务性质和行业特点,不断强化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公司通过上市公司公告、投资者交流会、组织定期报告业绩说明会、接待投资者现场调研等渠道或方式,将公司发展规划、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重大事项、行业环境等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地传达给市场参与各方,传递公司经营理念,沟通行业发展认知,展示公司发展前景和长期价值,公司还设立投资者邮箱和投资者电话专线,并通过深交所“互动易”交流平台等各种形式深化与投资者的交流与沟通,以最大努力和热情与投资者建立长期、稳定、相互信赖的关系。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工作,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披露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努力构建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体系。
展望2024年,宏观经济形势可能依然比较复杂,盘点整体经营环境,对公司来说既有发展机遇,也有经营挑战。以航空航天为核心的装备用碳纤维业务随着新定型产品转入量产进程,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和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增强;而各种通用型碳纤维随着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可能加剧内卷,这对公司风电碳梁业务和包头碳纤维项目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预期2024年风电碳梁业务可能会呈恢复性增长,而即将投产的包头碳纤维项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定压力。有风有雨是常态,栉风沐雨、担当作为是状态,回顾过往,公司一直以来也都是在同时面对压力与机遇的奋斗中成功走过来的。公司多年来坚持客观理性看待行业变迁,坚持装备应用与民品业务协同发展,公司具有深厚的技术积淀、有不断优化的全产业链布局和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有出色的产品能力和务实的产品策略并在装备以及众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应用检验,公司对未来业务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2024年,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光董事会的战略部署,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战略引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开源节流、提质增效的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全面提升质量管理和精益管理水平,实现以创新驱动、以效益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1、 加大对第三代碳纤维M40X和T1100G投入和研发力度,达成重要里程节点,为后期实现产业化、拓展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垫定坚实基础。
2、 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包括T700S级/ T800S级、T700G/T800H以及MJ系列等公司长期研发成果转化形成的一系列新产品尽管已经陆续开始得到应用,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公司将积极配合下游客户满足个性化应用需求,提升产业化能力,增强性价比优势,拓展包括各类装备应用在内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发挥产品价值和提高产品的贡献能力。
3、 装备业务,紧跟需求牵引,做好产品交付及服务与维护,推动T800级碳纤维千吨生产线的等同性验证工作早日完成。
4、 氢能市场,瞄准缠绕壳体、氢气瓶等压力容器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
5、 内蒙古项目,积极推动项目稳步投产,积极筹划并做好客户开发、市场准备和产能消化。
6、 预浸料业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产品与应用端的工艺性匹配,做好产品数据库完善、新兴应用场景下的预浸料产品优化、以及部分预浸料新产品推广等工作。
7、 风电碳梁业务,努力维护传统客户业务合作关系,保障新量产客户订单的及时交付,配合新开发客户尽快完成认证工作;持续开发拉挤、拉缠等新产品,同时加强生产精益管理,提升节能降耗水平。
8、 复材科技,协同业务部门积极开拓市场,确保承制的各类装备复材产品及时交付,增强售后服务意识,重视新兴应用场景的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加快产品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工作。
9、 光威精机,持续发挥在公司产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装备作用,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业母机;同时,做好机械臂缠绕机、航天航空工装模具、碳纤维高速转子的市场开发。
10、 光晟科技,要跟进客户进度,推动储备项目批量化生产,努力形成贡献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装备应用业务收入占比较大,未来仍将在公司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装备业务采购订单的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强,供货时间分布不均,订单合同年度执行率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收入及经营业绩在各季度、年度之间出现较动,或者依据公司年度内某一期间的财务指标或者其他个别指标推算全年业绩或者未来年份业绩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
目前碳纤维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是满足高端装备应用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确保碳纤维业务稳定成长的重要保证。高端应用领域相关型号产品研制需经过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设计定型与生产定型等多个阶段,从研制到实现销售的周期较长;同时,公司开发新产品也可能面临与国内其他企业的竞争,如果公司新产品未能通过设计定型批准,或者在应用验证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目标,则无法实现新产品的批量销售,将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装备业务碳纤维销售价格由有关部门和业务相关各方依《**价格管理办法》采取审价方式确定,报告期内,公司相关定型批产碳纤维产品价格稳定;公司民品业务相关产品价格随行就市,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其中风电碳梁产品价格主要由公司与终端客户双方协商,受市场竞争、原材料碳纤维价格、汇率变化、合作状况等因素影响,产品销售价格存在波动风险;工业通用型纤维主要受供需格局变化、市场竞争影响,产品销售价格存在继续下降风险。产品价格下降将导致产品盈利能力下降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公司主营业务涉及装备应用,部分信息涉及国家秘密,涉密信息主要包括公司与业务相关单位签订的销售、采购、研制合同中的合同对方名称、产品具体型号名称、单价和数量、主要技术指标等内容,相关业务资质证书载明的内容,经有关部门批准,上述涉密信息予以豁免披露;公司对部分豁免披露的信息采取了脱密处理的方式进行披露。涉密信息还包括了报告期内各期主要产品的销量、按地区分部列示营业收入构成及报告期内相关业务主要客户的真实名称等信息,公司根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采取了脱密处理的方式进行披露。上述部分信息豁免披露或脱密披露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正确判断,造成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
丙烯腈是碳纤维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公司的丙烯腈原料存储区属于三级重大危险源;在碳纤维、预浸料和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还会以溶剂助剂等形式用到亚砜、丙酮、乙醇等其他多种易燃、易爆化学品;因使用上述危化品而使工艺技术需要的聚合、蒸馏等生产过程属于国家安监总局规定的危险工艺;由于丙烯腈及亚砜、丙酮、乙醇等危化品的特性,在其运输、存贮、领取使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着可能因管理不到位、员工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泄露、中毒、爆炸、火灾、污染等重大安全事故的风险。此外,碳纤维生产过程中最高达近3000度的不同温区的高温工艺及设备等,也对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管理构成了挑战。随着业务与生产规模的扩张,如果公司无法有效地保持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排除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从而给公司带来重大不利影响的可能。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